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,量子計算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,正成為各國角逐的焦點。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持續發力,不僅在核心技術上取得多項突破,更在教育領域積極布局,通過校企合作搭建實踐平臺,為量子科技產業培養 “能落地” 的專業人才。量旋科技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(SUTD)的合作案例,正是我國量子計算機技術走向國際化教育應用的生動實踐。
我國量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突破
近年來,我國量子計算技術實現了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的跨越式發展。在科研層面,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圍繞量子比特操控、量子算法優化、量子硬件設計等核心領域持續攻關,先后研制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原型機,在量子糾纏數量、計算精度等關鍵指標上不斷刷新紀錄。
在應用落地方面,我國量子計算機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場景。以量旋科技為代表的企業,專注于量子計算設備的小型化、實用化研發,推出了如雙子座 Lab 等適合教學和中小型科研場景的量子實驗平臺。這類設備突破了傳統量子計算機對極低溫環境的依賴,采用室溫操作模式,大幅降低了部署和維護成本,為量子計算技術的普及應用奠定了基礎。
校企合作:量子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
量子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,而人才培養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。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(SUTD)為響應新加坡《2025 量子科技戰略》,與量旋科技合作引入 SpinQ 雙子座 Lab 量子實驗平臺,構建了 “理論 + 仿真 + 硬件實操” 的完整教學體系。
SUTD 以 “設計思維驅動科技教育” 為核心理念,打破傳統學科邊界,在工程產品開發(EPD)學院布局量子教學。其師資團隊多數兼具科研經歷與企業實踐經驗,如 IEEE 高級會員 Teo Tee Hui 博士曾就職于 A*STAR 微電子研究院、意法半導體等知名企業。在課程設置上,除模擬與混合信號 IC 設計、半導體器件物理等核心課程外,還依托量旋雙子座 Lab 平臺開設量子計算實驗課程,讓學生親身體驗量子計算機從設計到測試的全流程。
量子教學設備:解決人才培養痛點的關鍵
傳統量子教學存在硬件驗證缺失、成本高昂、與產業需求脫節等痛點。學生雖能通過云平臺執行量子門操作和算法模擬,卻缺乏真實硬件的測試經驗,難以滿足企業對 “電路設計 + 硬件工程” 復合人才的需求。而主流量子計算機通常需要極低溫環境,部署成本超百萬新元,維護復雜,難以融入本科教學。
量旋雙子座 Lab 量子實驗平臺的出現為解決這些痛點提供了 “低成本高成效” 的解決方案。該設備具有三大優勢:一是全流程實驗覆蓋,包含量子計算全棧實驗內容,涉及量子調控、模擬、精密測量和通信,實現從理論到實操的閉環學習;二是室溫操作與高性價比,無需極低溫環境,成本可負擔,模塊化設計滿足 20-30 人小班教學需求;三是可視化硬件結構,敞開式機箱設計讓核心部件直觀可見,幫助學生理解量子比特操控原理。
我國量子計算機教育應用的啟示與展望
量旋科技與 SUTD 的合作案例,為我國量子計算機教育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。一方面,高校需緊跟產業發展需求,將前沿科技教育與產業實踐深度綁定,通過 “空檔期(Gap Semester)” 等產業實踐機制,培養兼具工程技術、人文設計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。
另一方面,企業應精準把握市場需求,推出適合教學場景的量子計算設備,通過 “教材 + 設備 + 師資培訓” 一體化服務,幫助高?焖俅罱▽W科培養體系。正如 Teo Tee Hui 博士所說,量子技術的布局需要遠見,而實用的教學設備讓量子計算教育遠見有了落地的支點。
未來,隨著我國量子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成熟,量子教育將進一步普及,為量子科技產業輸送更多 “能落地” 的專業人才,推動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,為全球量子科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。